澳电台 AI 主播 “Thy” 引发全球关注:语音克隆技术半年瞒过 7 万听众,隐私争议升级

澳大利亚悉尼 CADA 电台近日因一项 “声音实验” 引发全球热议 —— 其旗下节目《Workdays with Thy》的主持人 Thy 实为 AI 生成的虚拟主播,而这一事实在长达六个月的播出中未被 7.2 万听众察觉。这一由 ElevenLabs 提供的语音克隆技术,不仅实现了多语言、多场景播报,更将内容制作成本降低 40% 以上,却也撕开了 AI 技术伦理争议的新口子。

技术突破:从 “声音复制” 到 “人格模拟”
Thy 的声音原型来自 ARN Media 财务部门的真实员工,通过 ElevenLabs 的 AI 模型训练,其声纹、语调、呼吸频率等特征被精准复刻。测试显示,Thy 的语音与真人相似度达 98.7%,且能实时切换英语、西班牙语、阿拉伯语等 12 种语言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AI 系统还能根据音乐类型调整播报风格:播放嘻哈音乐时会加入俚语,流行歌曲时段则切换为轻快语调。

行业震动:72,000 听众 “零察觉” 背后
自 2024 年 11 月上线以来,Thy 主持的四小时音乐节目持续霸榜悉尼西部广播收听率前三。ARN Media 数据显示,3 月份该节目听众达 72,000 人,其中 65% 的听众在社交媒体上盛赞 Thy 的 “专业选曲” 和 “亲和力”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音频分析发现 Thy 在节目中两次重复的 “old school” 发音呈现完全一致的声纹特征,这一细节直到《地毯报》记者介入调查才被揭露。

成本革命:AI 如何重构内容生产
据 ARN Media 内部人士透露,Thy 的启用使单期节目制作成本从 3,500 澳元骤降至 800 澳元,降幅达 77%。这一技术突破直接冲击了传统广播行业:澳大利亚配音演员协会数据显示,2024 年该国电台配音岗位减少 12%,部分地方台已开始用 AI 替代兼职主持人。而在全球范围内,类似案例正在上演 —— 美国俄勒冈州电视台 2023 年推出的 AI 主播,已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播报。

伦理困境:当 “声音” 成为可复制商品
这场 “声音革命” 引发连锁反应:

  • 隐私争议:Thy 的声音原型员工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克隆,其声纹数据可能被用于诈骗、伪造等犯罪活动。中国近期破获的 “AI 语音诈骗案” 显示,诈骗分子利用克隆技术冒充亲友,单案涉案金额达 300 万元。
  • 法律真空:尽管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要求 AI 生成内容必须明确标识,但该法案大部分条款 2026 年才生效。澳大利亚目前尚无相关立法,ARN Media 仅在官网底部以极小字体标注 “部分内容由 AI 生成”。
  • 行业危机:澳大利亚配音演员协会副主席 Teresa Lim 指出,若不建立声音克隆许可制度,未来五年将有 30% 的配音岗位消失。更严峻的是,AI 主播的 “零失误” 特性正在挤压真人主播的生存空间 —— 杭州电视台 AI 主播已实现新闻播报 “零差错”,导致部分传统主播转型幕后。

全球监管赛跑:从欧盟到中国
面对技术失控风险,各国加速立法:

  • 欧盟要求高风险 AI 系统必须注册并接受第三方评估,违规者最高可罚全球营业额的 7%。
  • 中国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明确,AI 生成内容需显著标识,违者将被处以罚款并暂停服务。
  • 澳大利亚广播局正考虑出台《数字内容透明度法案》,拟强制要求 AI 主播在节目中每 15 分钟声明身份。

这场由 Thy 引发的 “声音革命”,正在重新定义媒体与受众的关系。当 AI 主播能以假乱真,当声音成为可交易的数字商品,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:在技术狂飙的时代,人类的独特性究竟该如何守护?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您的赞美是我们持续创作/分享的动力,欢迎点赞/分享/关注。
点赞2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