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举行的未来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围绕 “AI 加持网络重构和模式变革” 做了主旨演讲,指出 AI 与 6G 的发展将对互联网架构进行全面重构。
邬贺铨表示,互联网发展历经从固定到移动、从窄带到宽带、从 To C 到 To B、从地面到空中、从通信到计算、从连接到智能的进化,这一过程带动了网络技术和构型的重构。当下,AI 正在重新定义手机、PC、眼镜、AR 等可穿戴设备。这些终端既能够与云端协同工作,也可在离线状态下运行。离线运行具备低成本、低时延、高隐私以及个性化的特性。大模型的落地标志着 AI 终端时代的开启,促使终端产业更新换代,提升了用户生成内容的能力。
AI 手机的问世,不仅带动了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,催生了新型消费模式,还引发了手机和电脑的 “换代潮”,并且有望推动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进步。可穿戴眼镜借助蓝牙、星闪等短距离通信技术,能够连接口袋中的手机,实现视觉与拍摄功能的延伸,拓展了手机的外部协作能力。
终端形态日益多样,除常见的手机、PC、眼镜、可穿戴设备外,工业模组、机器人、网联车等也都成为终端的一部分。终端功能朝着智能化发展,已从普通智能终端升级为 AI 终端。人机交互方式也向多模化演进,涵盖自然语言、触摸屏、手势、唇形、眼神等多种交互形式。
在网络设施方面,通过人工智能技术,可实现智能客服、供应链管理、智能运维、智能低碳、网络协同、智能切片等功能,显著提升 6G 网络能力。通信网络的连接方式也将发生转变,不再局限于点到点,还将发展点到多点、多点到点的连接。人机物相互兼容、云边端协同工作、通感算深度融合、天空地互联互通,计费模式也将更加多元化。
从数据流向来看,过去互联网应用主要以 “下载” 需求为主,数据多从云端向终端传输,上传需求较少。但在新的 “新质互联网” 时代,终端将成为数据的生产者,AI 应用生成的 3D 影像、虚实结合等视频内容,将大幅增加对网络上下行高带宽的需求。尽管我国在带宽提升方面取得了 “百兆普及率超 95%、千兆覆盖超 30%” 的成果,并推进 “万兆接入”,但主要集中在下行带宽,上传带宽能力仍有待加强。未来 “多对一” 的上传需求增长,将促使网络架构做出调整。
在跨区域数据交互、多个算力中心协同计算等场景下,AI 应用对网络提出了 “低延时、高带宽、低成本、零丢包率” 的更高要求。这需要网络具备更灵活的调度能力,如短时间内调配大带宽资源,对数据进行分级管理,在关键场景提供安全防护与差异化服务,这意味着要对路由机制、数据缓存策略、流量管理等网络设计环节进行优化。
随着 6G 时代的来临,网络将拓展更多频率,更加绿色、智能,推动互联网生态重塑。终端不再局限于地面和固定位置,汽车、无人机、卫星等移动终端都将纳入其中,在不同环境下以低成本为用户提供流畅的网络体验。邬贺铨强调,6G 研究并非忽视 5G,6G 的研究成果可用于优化 5G 网络架构,使其更好适应 AI 时代需求。
邬贺铨认为,当下互联网已步入 “数智化时代”,2025 – 2035 年,互联网将进入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“新质互联网” 时代。AI 将推动互联网向智能化、自适应化发展,重构工业、医疗、教育等领域的核心逻辑。但目前大模型应用落地仍面临诸多难题,例如优质数据获取困难,在智能交通等领域,获取城市级数据成本高昂,尽管可利用 AI 生成部分数据,但仍需原始数据作为基础,且数据标注也存在人工参与门槛和安全性等问题。此外,还需解决多模态大模型、复杂场景下大模型能力提升、本地运行需求以及 AI 可信度等问题。邬贺铨建议在特定行业应用和消费端,针对不同场景开发 “小模型” 和 “小程序”,丰富 AI 应用生态,推动大模型广泛落地。
© 版权声明
本站内容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如转载必须注明出处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