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中国智能座舱:多模态AI大模型如何重塑出行体验?附下载

图片[1]-2025中国智能座舱:多模态AI大模型如何重塑出行体验?附下载-牛仔AI

报告背景与核心结论

亿欧智库发布的《2025中国多模态AI大模型座舱应用洞察研究报告》指出,随着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快速普及,智能座舱正从“感知阶段”迈向“认知阶段”,逐步实现从功能堆叠到“主动服务”的智能化跃迁。车企与科技公司通过合作研发或自研模式,推动多模态AI大模型在座舱领域的应用落地。预计到2030年,中国汽车座舱多模态AI大模型市场规模将超75亿元。


行业现状:车企与科技公司的竞合格局

  1. 合作研发模式

    • 优势:降低成本、缩短周期、生态互补。例如,华为、腾讯等科技公司与吉利、广汽等传统车企合作,推出融合AI大模型的智能座舱,典型车型包括问界M7、传祺S7等。

    • 案例:星河智联的FLOW-源大模型采用端云结合架构,实现低延迟交互与多模态深度融合,应用于传祺、AION等车型。

  2. 自主研发模式

    • 新势力车企:如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,通过自研构建数据和产业链闭环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
    • 案例:蔚来升级Banyan 3.0系统,推出NOMI GPT架构,支持多指令响应和情感交互;小鹏X-GPT大模型覆盖全域语言应用,优化导航与语音服务。


用户需求:安全与效率仍是核心诉求

  • 功能优先级:用户当前更关注监测类(疲劳驾驶监测、儿童安全监测)和用车服务类(AI停车助手、行程规划)功能,对关怀服务类(AI数字人、文生图)需求较弱。

  • 人群画像:一线城市年轻男性对AI功能接受度更高;家庭用户(3人及以上)及女性更偏向保守。

  • 开发性价比:监测类与用车服务类功能因需求明确、技术成熟,成为车企优先投入方向。


技术趋势: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

  1. 多模态深度融合

    • 整合语音、视觉、触觉等多维度数据,提升场景理解能力。例如,通过分析乘客表情和语音语调,自动调节车内环境。

  2. AI Agent进化

    • 未来AI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,例如预判车辆故障并主动提醒检修,或根据用户习惯推荐路线。

  3. 车控系统深度集成

    • AI大模型与动力、底盘系统协同,实时调整悬挂或转向,提升安全性与舒适性。

  4. 数据安全挑战

    • 本地化计算、数据加密和法规完善将成为重点,以应对生物信息、行车路线等隐私风险。


市场预测:2025-2027年迎来爆发期

  • 产业拐点:多模态AI大模型进入加速成长期,渗透率快速提升,带动传感器、芯片等上游产业链增长。

  • 合作模式创新:主机厂与科技公司探索“双模型融合”“共建实验室”等新形式,科技公司间也加强联合研发。

  • DeepSeek的长期影响

    • 短期:开源属性助力车企低成本升级座舱功能;

    • 长期:推动算法主导的开发模式,重构供应链话语权。


结语:智能座舱的未来图景

多模态AI大模型正在重新定义“第三生活空间”。未来的智能座舱不仅是出行工具,更是懂用户、能预判、会关怀的“智能伙伴”。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,主动服务、情感交互、跨域协同将成为标配,而数据安全与用户体验的平衡,将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。

车企与科技公司需抓住2025-2027年的窗口期,在技术、合作模式与用户洞察上深度布局,方能在智能座舱的新时代抢占先机。

报告全文下载:https://pan.quark.cn/s/75e6e3c1d07d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您的赞美是我们持续创作/分享的动力,欢迎点赞/分享/关注。
点赞13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