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劳工组织:AI 影响职业安全,呼吁构建劳动保护新框架

在 4 月 28 日世界职业安全健康日来临之际,国际劳工组织(ILO)发布重磅报告《彻底改变健康与安全: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在工作中的作用》,系统阐述了 AI、机器人及数字技术对全球职业安全与健康的深远影响。报告指出,AI 在提升工作场所安全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,但机器人协作故障、算法管理风险及心理健康问题等新挑战亟需全球政策协同应对。

一、AI 技术的 “双重面孔”:安全提升与风险并存

(一)安全革新的 “数字盾牌”

AI 驱动的智能系统正在重塑传统高危行业的安全边界。例如,新疆大明矿业通过部署井下无人驾驶掘进台车、AI 视频监控及环境传感器,将井下直接作业人数从 50 人降至 15 人,工伤事故率下降 40%。济南消防部门引入的四足机器人可负重 40 公斤穿越复杂地形,在森林灭火中替代消防员执行引水上山等高风险任务,其搭载的双光云台和气体传感器能实时回传火场数据,显著降低救援人员伤亡风险。

 

全球范围内,AI 技术正通过三大路径提升职业安全:

 

  1. 物理风险隔离:机器人承担 3D 工作(肮脏、危险、有损尊严),如日本川崎重工的焊接机器人替代工人在高温、有毒环境作业;
  2. 实时风险预警:AI 视觉分析系统在杭州某电子工厂实现毫秒级异常行为识别,将生产线事故响应时间从 30 秒缩短至 2 秒;
  3. 人机协同优化:德国汽车制造商引入外骨骼系统,使工人搬运效率提升 30%,肌肉劳损发生率下降 60%。

(二)新兴风险的 “数字暗礁”

技术进步伴随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:

 

  • 机器人协作故障:2024 年某汽车工厂发生机器人误判工人位置导致的挤压事故,暴露人机交互安全协议漏洞;
  • 算法管理异化:美国某物流平台因 AI 调度系统过度压缩配送时间,导致驾驶员疲劳驾驶事故率同比上升 25%;
  • 心理健康危机:全球 38% 的知识型工作者因 “数字监工” 产生焦虑,算法绩效评估引发的职业倦怠呈指数级增长;
  • 数字供应链风险:电子废弃物处理环节的工人因缺乏 AI 相关防护培训,接触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的风险较传统行业高 3 倍。

二、政策应对:从碎片化措施到系统性框架

(一)全球治理的 “关键拼图”

国际劳工组织呼吁各国在以下领域构建协同机制:

 

  1. 技术标准制定:参照 ISO 10218-1 机器人安全标准,制定人机协作场景下的安全距离、应急响应等细则;
  2. 算法透明监管:要求企业公开 AI 决策逻辑,如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规定雇主需向员工解释算法绩效评估依据;
  3. 心理健康保护:德国将 “数字离线权” 写入劳动法,强制企业保障员工非工作时间免受 AI 系统干扰;
  4. 数字供应链责任:建立 AI 硬件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,确保原材料开采到电子废弃物处理的全链条安全。

(二)国家实践的 “创新样本”

  • 新加坡:推行 “AI 学徒计划”,通过专项补贴帮助低技能劳动者转型为 AI 训练师,2024 年完成 10 万人次数字技能认证;
  • 日本:厚生劳动省要求企业在 AI 应用中保留至少 10% 的人工参与率,保障就业机会的同时降低技术依赖风险;
  • 欧盟:实施 “就业保护协议”,要求企业在引入 AI 时提供 3 个月过渡期保障,期间需对受影响员工进行再培训。

三、未来路径:技术向善与制度创新的共生

报告强调,国际劳工组织第 155 号和第 187 号公约为数字时代职业安全提供了基础框架,但需结合 AI 特性进行适应性调整。例如,针对算法管理风险,建议新增 “算法影响评估” 条款;针对数字供应链,建立跨国安全审计机制。

 

“我们正站在职业安全变革的临界点。” 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健康政策负责人马纳尔・阿齐指出,”技术本身是中性的,但其应用必须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前提。” 该组织计划在 2025 年启动 “数字经济中的人工智能和工作观察平台”,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全球案例库建设,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。

 

当前,全球已有 102 个国家将 AI 职业安全纳入国家战略,但监管滞后现象依然突出。专家呼吁,各国需在 2026 年前完成劳动法修订,明确 AI 时代的雇主责任、劳动者权利及第三方服务商义务,共同构建 “技术创新 – 制度保障 – 社会包容” 的良性生态。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您的赞美是我们持续创作/分享的动力,欢迎点赞/分享/关注。
点赞37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