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赛迪研究院最新发布的《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》,2024 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 7000 亿元,连续五年保持 20% 以上的高速增长,标志着我国在 AI 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深度融合上取得重大突破。这一成果背后,既有头部科技企业在金融、医疗等领域的场景深耕,也离不开人工智能原生企业在具身智能等前沿赛道的创新突破。
一、区域竞争力格局重塑:浙江跃升潜力第一 安徽首进全国前五
报告显示,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占据全国 AI 产业 78% 的份额,其中浙江首次跻身区域潜力第一梯队,超越广东、上海、北京成为最具发展后劲的地区。这一变化源于浙江在智能算力布局(杭州智算中心算力规模达 5000P)、场景应用创新(如宁波舟山港智能调度系统)以及政策支持(每年发放 1 亿元模型券)的综合优势。安徽则凭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算力资源和 “中国声谷” 产业集群,首次进入全国 AI 产业竞争力前五,其智能算力增速达 35%,在工业质检、智慧农业等领域形成 100 余个标杆案例。
二、头部企业深度渗透:金融医疗成 AI 落地主战场
传统科技巨头通过全栈技术布局加速行业渗透。中国平安构建的 “AI + 金融” 生态已覆盖 80% 的客服场景,其智能语音坐席系统年服务量超 13.4 亿次,93% 寿险保单实现秒级核保。在医疗领域,平安健康推出的 “平安医家人” 智能医生工作台,整合五大医疗数据库的千亿级数据,使家庭医生服务效能提升 30%。中国人寿南京分公司部署的 AI 医保机器人 “小爱”,能解答 60% 以上的高频医保问题,并支持异地报销等 12 项业务办理,服务响应准确率达 98.7%。
三、原生企业聚焦前沿: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突破 4800 亿元
人工智能原生企业在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智元机器人发布的国内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基座模型 GO-1,通过标准化动作轨迹数据训练,使机器人学习倒水等复杂任务的数据需求从万条级降至千条级。该企业在张江科学城的 2000 平方米数据采集工厂,已积累覆盖 217 个任务的百万条真机数据,推动人形机器人量产成本下降 40%。政策层面,具身智能首次写入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,北京、上海等地出台专项行动计划,目标到 2027 年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四、资本与政策双轮驱动:78% 投资集中 “北上浙”
资本流动呈现显著区域集聚特征,北京、上海、浙江三地吸引 649.3 亿元投资,占全国 AI 总投资的 78%,重点投向大模型(如 DeepSeek-R1)、多模态系统(如阿里 Qwen3)等前沿领域。政策支持方面,北京经开区每年发放 1 亿元算力券,上海松江区对企业算力支出给予最高 30% 补贴,武汉、无锡等地也推出 “算力券 + 模型券” 组合拳,降低企业研发成本。
五、技术攻坚与产业应用并重:2031 年具身智能市场将破万亿
行业分析指出,中国 AI 产业已进入技术攻坚与产业化应用并重的关键阶段。在具身智能领域,2024 年市场规模突破 4800 亿元,预计 2031 年将突破万亿元,物流搬运、工业制造、健康养老成为主要增长极。头部企业与原生企业的竞合关系深化,例如科大讯飞在智慧教育领域推出的 “最美颗粒” 资源,采用《黑神话:悟空》同款游戏引擎,使学生学习效率提升 40%,该模式已在全国 3000 余所学校推广。
随着《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》的实施,我国正构建从基础层(如摩尔线程全功能 GPU)到应用层(如平安 AI 坐席)的完整产业链。这种软硬协同的创新模式,不仅推动 AI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,更在全球竞争中塑造出 “中国方案” 的独特价值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