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央视财经频道《赢在 AI+》节目中,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兼 CEO 王兴兴作出震撼行业的预判:“2025 年年底,相对通用的人形机器人 AI 模型真的有可能诞生。” 这一论断不仅标志着全球机器人技术进入关键转折点,更预示着人机协作的产业革命即将到来。
![图片[1]-宇树科技 CEO 王兴兴预言:2025 年底通用人形机器人 AI 模型或诞生,人机协作新纪元即将开启-牛仔AI](https://pic.suyu.uk/images/2025/05/03/7a177e3e76c2ea450929cec28787b600.png)
一、技术突破:从 “单一场景” 到 “通用智能” 的跨越
当前,人形机器人虽已在工业搬运、舞蹈表演等特定场景展现能力(如宇树 H1 机器人在春晚完成高难度空翻),但核心瓶颈在于缺乏具备通用决策能力的 AI 大模型。王兴兴指出,现有技术仍无法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 “综合处理洗衣、做饭等泛用型任务”,而这一难题正迎来破局曙光。
宇树科技的技术突破路径清晰可见:
- 硬件迭代:H1 机器人搭载 360N・m 扭矩关节与 360° 全景深度感知系统,配合自适应能源管理算法,可实时调整充电姿态以优化散热效率。
- 算法革新:与 Meta 合作开源 G1 机器人操作数据,吸引全球开发者协同创新,构建跨场景训练数据集。
- 算力支撑:依托曙光存储 “超级隧道” 技术,将模型训练周期从 “月级” 压缩至 “周级”,加速算法迭代。
二、行业竞速:全球科技巨头的 “造脑” 竞赛
王兴兴的预言并非孤例,全球科技界正上演一场 “通用 AI 模型” 的竞速赛:
- 特斯拉:计划 2025 年量产 Optimus 机器人,采用纯视觉方案处理海量视频数据,对算力的需求远超自动驾驶领域。
- 英伟达:推出 Jetson Thor 芯片,支持复杂环境模拟训练,试图弥合 “虚拟与现实” 的鸿沟。
- 中国生态:虚拟动点发布 LYDIA 动作大模型,融合 200 亿参数 DeepSeek 语言模型,实现 “动作生成与环境交互” 能力;人形机器人(上海)有限公司建成全国首个异构机器人训练场,日产能 5 万条数据。
行业数据显示,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达 1.8 万台,2035 年将突破 1000 万台。大和证券更将 2025 年定义为 “产品发布年”,认为执行器与 AI 算法将成为短期突破重点。
三、政策与资本:双重引擎驱动产业爆发
中国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,2025 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,这与企业技术突破形成共振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 “中国硅谷”,正通过产业基金、数据共享平台等政策工具,加速宇树科技等企业的技术转化。
资本层面,人形机器人赛道热度飙升:
- 宇树科技:今年已获 7 项国内专利,涵盖高集成度关节单元、四足机器人控制等核心技术。
- 市场估值:高盛将 2035 年市场规模预测从 60 亿美元上调至 380 亿美元,看好 AI 驱动下的成本下降与场景拓展。
- 投资动向:红杉资本、IDG 等机构近期密集调研人形机器人产业链,重点关注传感器、执行器与 AI 算法企业。
四、未来图景:人机协作重塑生产力范式
若通用 AI 模型如期诞生,人形机器人将开启从 “工具” 到 “伙伴” 的质变:
- 工业领域:10 万个机器人可完成一座城市的建造,替代危险作业与重复劳动。
- 服务业:宇树 G1 机器人已实现 9.9 万元定价,支持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双驱动,计划 2025 年规模化生产。
- 家庭场景:王兴兴预测 “家用机器人可能稍晚普及,但 2027 年前后将进入成熟期”,需突破安全性与成本双重门槛。
伦理层面,王兴兴强调机器人 “没有人类的恐惧与欲望”,其行为本质是逻辑计算,配合法规约束可确保安全性。浙江大学教授熊蓉指出,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融合,将推动 “思考 – 行动 – 反馈” 闭环的实现,开启人机共融的新时代。
五、挑战与隐忧:技术跃迁背后的暗礁
尽管前景广阔,行业仍面临三大挑战:
- 数据稀缺:机器人场景可用训练数据仅 2.4M,不足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万分之一。
- 成本高企:精密传感器、高扭矩执行器占整机成本超 60%,消费级普及仍需突破材料与制造工艺。
- 伦理争议: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对机器人决策透明度提出严苛要求,企业需构建可追溯的算法审计体系。
这场由 AI 驱动的 “机器革命”,正在改写全球科技竞争格局。正如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言:“产量最大的将是人形机器人,因为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完全适应人类生存的世界。” 2025 年,或许正是这场革命的元年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