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指数级突破,全球算力竞争正演变为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博弈。2025 年,法国、美国、印度、沙特等国相继启动千亿级算力基建计划,叠加科技巨头的超常规投入,全球 AI 算力投资预计同比激增 230%,一场围绕算力资源的 “军备竞赛” 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。
一、四国千亿级项目引爆算力竞赛
法国以 1090 亿欧元的 “星际之门” 计划(Stargate France)率先出招。该项目由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(ADIA)、加拿大博枫资产管理公司(Brookfield)等机构联合注资,将在巴黎南郊建设占地 500 公顷的 AI 生态园区,涵盖超算中心、芯片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。项目负责人透露,园区将采用华为最新的昇腾 910B 芯片和液冷技术,目标算力达 100EFLOPS,预计 2027 年建成后可支持欧洲 70% 的大模型训练需求。
美国则以 5000 亿美元的 “星际之门” 计划(Stargate USA)回应。由 OpenAI、软银、甲骨文组成的联合体将在未来四年内建设 20 座超级数据中心,首座位于得克萨斯州的设施已开始部署 64,000 块英伟达 GB200 芯片,预计 2026 年投产后算力达 400EFLOPS。该项目还计划整合美国 16 个州的电力资源,通过紧急立法简化审批流程,目标是将 AI 算力成本降低至当前的 1/3。
印度推出 “数字印度 2.0” 战略,微软、亚马逊等企业宣布未来五年内投资超 200 亿美元。微软在海得拉巴的新数据中心将部署 10 万台 AI 服务器,支持其 Azure OpenAI 服务在南亚的扩张;亚马逊则计划在班加罗尔建设东南亚最大的液冷数据中心,单机柜功率达 50kW。尽管印度当前算力规模仅为中国的 1/4,但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土地政策吸引投资,目标在 2030 年前实现算力规模翻五倍。
沙特将 NEOM 未来城项目升级为全球算力枢纽,首期 50 亿美元投资用于建设 AI 数据中心集群。该项目由中移国际、中信建设等中企参与,采用华为 FusionModule2000 预制化方案,计划 2028 年投产后提供 187 兆瓦算力,重点支持沙特的能源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。沙特阿美还与英伟达合作开发石油勘探专用 AI 模型,预计将地震数据处理效率提升 10 倍。
二、科技巨头加码:微软单年投入 800 亿美元
全球科技巨头成为算力竞赛的核心推手。微软宣布 2025 财年将投入 800 亿美元扩建数据中心,其中 400 亿美元用于美国本土项目,重点部署 Maia 100 AI 芯片和量子计算设备。其 Azure 云服务已支持 GPT-5 模型训练,单次训练成本较前代降低 65%。亚马逊 AWS 则计划未来十年投资 1000 亿美元,在印度、东南亚新建 12 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,其自研的 Trainium 芯片产能将提升至每月 5 万块。
中国企业在算力领域的突破同样引人瞩目。浪潮信息发布的《2025 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》显示,中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 2025 年达 1037.3EFLOPS,同比增长 43%。华为昇腾生态已吸引 2000 家合作伙伴,其 Atlas 900 SuperCluster 在气象预测领域实现 20 秒完成 10 天全球气候模拟。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通过架构创新,将训练成本压缩至 GPT-4 的 1/5,已在金融、医疗等领域落地 500 余个场景。
三、技术革命与产业挑战并存
算力竞赛推动技术加速迭代。液冷技术成为新基建标配,中国发布的《数据中心冷板式液冷系统技术规范》要求 2025 年新建智算中心液冷机柜占比超 50%,华为 FusionModule8000 液冷方案可将 PUE 降至 1.09。自智网络技术则通过 AI 原生架构优化资源调度,中国移动的分布式推理网络(DIN)已实现跨地域算力协同,推理效率提升 30%。
然而,算力扩张也带来多重挑战。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 2028 年达 4000 太瓦时,相当于德国全年用电量。欧盟已启动 “数字主权法案”,要求云服务商将 30% 的算力部署在本土。美国通过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限制高端 AI 芯片出口,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H20 芯片性能较 H100 下降 40%。
四、全球算力格局重构
这场竞赛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版图。美国凭借芯片设计和超算技术保持领先,但中国在算力规模和应用场景上快速追赶。欧洲试图通过联合投资弥补短板,法国 “星际之门” 计划已吸引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国加入。中东国家则通过能源优势切入,沙特 NEOM 数据中心将 100% 使用可再生能源,打造 “零碳算力” 标杆。
IDC 预测,2025 年全球 AI 算力投资将突破 3000 亿美元,中国、美国、欧洲占比分别达 35%、30% 和 20%。随着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,这场竞赛不仅关乎技术领先,更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产业的权力分配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