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于 5 月 12 日正式发布《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(2025 年版)》,这一政策文件以 “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” 为核心原则,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建立分级使用规范,同时构建全链条安全保障机制,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AI 应用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。
一、分学段差异化管理机制
- 小学阶段:技术启蒙与教师主导
明确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,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入 AI 辅助工具。例如北京海淀区某小学通过 AI 互动课件,将古诗词学习与虚拟场景结合,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诗词意境,同时教师全程把控生成内容的教育导向。学校需建立 “教师 – 家长 – 技术专员” 三方协同机制,确保低龄学生在安全框架内接触 AI 技术。 - 初中阶段:批判性思维培育
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索 AI 生成内容的逻辑结构,重点培养交叉验证信息的能力。杭州滨江区 15 所中学试点 AI 作业自动批改系统,通过精准学情分析报告,引导学生对比 AI 解题思路与自主思考过程,有效提升逻辑辨析能力。系统还能自动识别过度依赖 AI 的学生,触发个性化干预方案。 - 高中阶段:技术伦理与创新实践
鼓励学生参与 AI 技术原理探究和社会影响评估。上海某重点高中开设 “AI 伦理工作坊”,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数据偏见分析、设计公平性算法等实践,深刻理解技术应用中的伦理挑战。部分学校已将 AI 项目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。
二、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
- 数据安全防火墙
建立校园 AI 工具 “白名单” 制度,仅允许通过伦理审查和数据安全认证的工具入校使用。深圳某中学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发 AI 工具监测平台,实时扫描教学场景中的敏感数据传输,发现异常立即阻断并生成风险报告。严格禁止向 AI 输入考试试题、个人信息等数据,防范隐私泄露风险。 - 教师角色重塑
明确教师不可将 AI 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,禁止直接使用 AI 回答学生问题或评价作业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 “AI 素养提升计划”,通过模拟课堂训练教师甄别 AI 生成内容的能力,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 “人机协同” 教学策略,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育人目标。 - 家校协同治理
家长需承担技术使用监督责任,教育部同步推出 “家庭 AI 教育指南”,提供分年龄段使用建议。例如针对小学生家长,建议通过亲子编程游戏培养孩子对 AI 的基础认知;高中生家长则需引导子女参与 AI 伦理辩论,提升技术思辨能力。
三、教育场景创新应用
- 个性化学习支持
借助 AI 智能学伴为学生提供精准学习路径规划。成都某初中通过 AI 分析学生错题数据,生成个性化强化训练方案,使数学学科薄弱学生的成绩提升率提高 37%。系统还能自动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预警信号,推送针对性疏导资源。 - 教师教学效能提升
生成式 AI 辅助教学设计的应用已在多地试点。武汉某小学教师使用 AI 生成跨学科主题教学方案,结合本地文化资源优化课程内容,备课效率提升 40%。虚拟教研平台则帮助乡村教师获取优质教学资源,缩小城乡教育差距。 - 特殊需求群体保障
为视障学生开发的智能触觉反馈系统,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三维触觉模型;听障学生课堂内容自动生成精准手语动画,实现无障碍学习。这些创新应用使特殊教育班级的课堂参与度提升 60%。
四、行业影响与挑战
- 教育科技产业升级
政策实施推动教育 AI 工具向 “精准化、场景化” 方向发展。某教育科技公司推出的 AI 作文批改系统,已能识别 12 种常见逻辑谬误,并提供针对性修改建议,在试点学校中使用率达 85%。行业报告预测,2025 年教育 AI 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 亿元。 - 教师能力结构转型
教育部启动 “AI 教育领航计划”,计划三年内培训 50 万名具备 AI 素养的教师。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教师 AI 能力认证体系,涵盖技术应用、伦理辨析、数据治理等核心模块,首批认证教师已在全国 100 所学校开展示范教学。 - 伦理与监管挑战
专家指出需警惕 “算法黑箱” 风险,建议建立由教育、法律、技术专家组成的伦理审查委员会。某省教育厅已出台《AI 教育应用伦理审查办法》,要求所有入校 AI 工具需通过价值观导向、数据偏见等 18 项指标审查。
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AI 应用进入 “规范发展、创新融合” 的新阶段。教育部表示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,根据技术发展和应用反馈持续优化政策,为培养 “驾驭技术而不被技术驾驭” 的未来人才奠定基础。申请加入首批 AI 教育试点的学校已超过 2000 所,相关培训资源将于 2025 年秋季学期全面上线。
© 版权声明
本站内容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如转载必须注明出处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