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3 月 16 日,在广州琶洲 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 活动现场,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、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陈俊龙以《新型人工智能筑基未来产业发展》为题,结合团队研发的 DeepSeek 大模型技术,勾勒出 AI 产业变革的全景图。这位深耕 AI 领域多年的学者,用 “技术 – 产业 – 社会” 三位一体的视角,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 AI 发展指明路径。
![图片[1]-陈俊龙院士:AI 产业化浪潮下,广东如何锚定未来十年?-牛仔AI](https://niuzaiai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3/image-16-1024x698.png)
从 “技术孤岛” 到 “产业共振”:AI 产业化的核心逻辑
“AI 产业化不是技术的独角戏,而是技术与市场的深度共舞。” 陈俊龙在演讲中强调,新型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 “场景驱动”—— 通过自主学习能力和跨领域适应性,AI 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、农田和医院。以 DeepSeek 为例,其在智能制造中实现的生产流程优化,可降低 30% 的能耗;在智慧农业中通过气候数据建模,助力作物产量提升 15%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 AI 从 “辅助工具” 到 “产业重构者” 的质变。
他特别指出,大模型与生成式 AI 的爆发,标志着 AI 从 “专用时代” 迈向 “通用时代”。“过去训练一个行业模型需要千万级成本,如今开源大模型让中小企业也能共享技术红利。” 但技术普惠的同时,伦理挑战如影随形 —— 数据隐私、算法偏见、就业结构调整,成为产业必须跨越的 “十字路口”。
粤港澳协同:打造 “数据特区” 与 “场景实验室”
面对国际竞争,广东的优势在于 “产业生态完整 + 应用场景丰富”。陈俊龙建议,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载体,打造 “数据特区”:一方面推动政府开放交通、医疗等公共数据,另一方面建立跨境数据流通机制,破解金融、医疗等领域的 “数据孤岛”。“深圳的硬件制造、广州的软件研发、香港的基础研究,三者协同能形成‘技术研发 – 场景验证 – 规模复制’的闭环。”
在企业层面,他呼吁龙头企业(如华为、腾讯)与专精特新企业 “结对子”,共建中试平台。“AI 技术落地需要‘产业翻译官’,既要懂算法,也要懂车间的螺丝怎么拧。” 华南理工与南方电网、建设银行的联培项目,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尝试 —— 学生在企业挂职半年,带着真实需求回校研发,毕业即能解决实际问题。
教育突围:培养 “AI+X” 复合型人才
“技术迭代速度是教育更新周期的 3 倍,这是当前最大的矛盾。” 针对人才困境,陈俊龙透露华南理工的破局之道:成立广东省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,将鲲鹏计算平台、联邦学习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;与鹏城实验室共建 “AI + 生物医药” 交叉学科,打破 “计算机 + 传统学科” 的简单叠加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学院新设 “企业导师制”,阿里巴巴、百度的工程师直接参与毕业设计,确保学生 “从车间中来,到车间中去”。
他特别提到文科生的机会:“AI 需要创意,数据标注的算法优化、生成式 AI 的内容设计,文科生的想象力恰恰是稀缺资源。” 这种 “技术 + 人文” 的培养理念,正在重塑 AI 人才的知识结构。
破解落地难题:联邦宽度学习的 “广东解法”
针对传统产业的 “AI 焦虑”,陈俊龙团队给出技术答卷 —— 新型联邦宽度学习方法。该技术在保证数据隐私的前提下,实现跨机构模型训练,已在某商业银行试点:17 家分行数据 “不出本地”,却共同训练出更精准的风控模型。“这不是妥协,而是让技术适应产业规则。” 他强调,政府需配套 “数据合规沙盒”,企业要摒弃 “AI 万能论”,聚焦具体场景的 “小步快跑”。
伦理与创新:硬币的两面
在技术狂飙突进的当下,陈俊龙始终保持清醒:“可解释性 AI 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” 他建议广东率先建立 AI 伦理审查委员会,要求企业公开算法决策逻辑;同时推广差分隐私、安全多方计算等技术,让数据 “可用不可见”。“深圳已有企业在尝试‘AI 道德评级’,未来这可能成为市场准入的门槛。”
未来已来:从 “智能红利” 到 “生态共赢”
展望 2030 年,陈俊龙描绘了这样的图景:珠三角的智能工厂里,机器人与工人协作无间;粤北的农田中,AI 无人机实时诊断病虫害;大湾区的医院共享着联邦学习训练的诊断模型。“DeepSeek 的本地化部署,正在让中小微企业以千分之一的成本接入大模型,这就是广东的‘智能红利’。”
而这一切的核心,是 “开放” 与 “协同”—— 开源社区的代码共享、校企间的人才流动、政府与企业的政策呼应。正如陈俊龙在演讲尾声所说:“AI 的未来不在实验室,而在车间的机器里、农民的手机里、医生的诊断书里。广东的使命,就是让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同频共振。”
这场持续 90 分钟的演讲,不仅是技术的解码,更是一次关于产业未来的深度对话。当 AI 从概念走向现实,陈俊龙院士的思考,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智能竞赛中锚定了独特的坐标 —— 不是追逐技术风口,而是构建 “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生态”。这或许正是广东 AI 产业最值得期待的答案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