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 年 3 月,一场以 “养老机器人” 为噱头的网络诈骗风暴引发社会关注。银川市某科技公司负责人李某某打造的 “李校长 AI” 主播账号,通过 AI 生成虚假视频宣称其团队研发的养老机器人具备洗衣做饭、健康监测甚至情感陪护功能,更以 “央企背景”” 年底量产 “为诱饵,诱导老年人购买 298 元的” 课程名额 “。当 3500 余名老人付款后,所谓课程仅为免费 AI 工具的基础教程,与机器人毫无关联。更恶劣的是,李某某以” 合作推广 ” 为名,向学员收取 1999 元费用,组建分销矩阵传播虚假信息,形成二次诈骗闭环。
-
技术包装陷阱
利用 AI 生成技术制作 “机器人做家务”” 智能陪护 “等虚假视频,甚至出现穿着暴露的” 伴侣型机器人 ” 擦边内容,制造科技感与稀缺性。某机器人企业负责人透露,此类功能至少需 5-8 年技术攻关,当前完全不具备家用条件。
-
身份伪造策略
主播自称 “央企高级工程师””985 硕士 “,并伪造公司背景。工商信息显示,涉事公司注册资本仅 1000 元,与央企无任何关联。法律专家指出,此类行为已违反《广告法》关于虚假宣传的规定。
-
心理操控话术
通过 “子女压力大”” 未来养老无保障 “等话术制造焦虑,同时虚构” 限时优惠 “”首批名额” 等饥饿营销场景。部分老人在意识到被骗后,仍因信息茧房效应坚信 “七八千元即可购买高端机器人”。
-
多部门联动执法
银川市市场监管局已立案调查,网信办协同封禁涉事账号。根据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,平台将强化 AI 内容审核,建立风险提示机制。四部门联合新规剑指虚假信息传播,要求平台承担内容溯源责任。
-
技术防御升级
某头部平台技术人员透露,已部署 AI 内容识别系统,对 “养老机器人””AI 伴侣 “等关键词进行预警。未来或推行” 适老化审核 “,要求课程广告标注风险等级。
-
社会支持体系构建
社区服务中心试点 “银发数字课堂”,帮助老年人识别 AI 诈骗套路。中国社科院专家建议建立权威科普渠道,定期发布科技产品真实进展报告。子女群体也需加强情感陪伴,帮助父母建立信息验证机制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