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深度赋能文旅产业

2025 年 3 月 30 日,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主办的 “智慧文旅国际论坛” 上,中外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保护、旅游体验升级与跨文明对话中的创新实践。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突破,AI 正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文化传播的核心驱动力,通过数字孪生、生成式 AI 与多模态交互,开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全球共享的新纪元。

 

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
敦煌研究院与 DeepSeek 联合研发的 “数字藏经洞” 项目成为论坛焦点。该系统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对 1.2 万件敦煌文献进行语义解析,结合历史地理知识图谱,成功复原了唐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。更突破性的是,AI 自主生成的虚拟考古场景,让研究者可 “穿越” 至公元 848 年的敦煌市集,观察粟特商队与吐蕃使节的互动细节。项目负责人樊锦诗表示:”AI 不仅保存了文物的物理形态,更复活了其背后的文化生态。”

 

故宫博物院的 “文物基因库” 项目同样引发关注。通过 AI 图像修复技术,专家团队成功还原了《千里江山图》中因氧化褪色的矿物质颜料配比,并基于气候模型预测了未来百年的文物老化趋势。该技术已推广至全球 23 家博物馆,累计修复濒危文物 479 件。

 

AI 重塑旅游体验新场景
上海文旅局与科大讯飞合作推出的 “数字申城” 项目,通过城市级数字孪生系统,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。在豫园虚拟游览中,AI 导游 “小豫” 不仅能实时解答历史典故,还可根据游客兴趣生成个性化游览路线。特别设计的 “时空穿越” 功能,让游客通过手势交互与虚拟历史人物对话,如与徐光启探讨《几何原本》翻译细节。项目试运行期间,豫园客流量增长 37%,游客停留时间延长 2.5 小时。

 

西安兵马俑博物馆的 “青铜对话” 项目则通过情感计算技术,实现文物与观众的深度互动。当游客凝视跪射俑时,AI 通过微表情识别分析其兴趣点,实时生成定制化讲解内容。数据显示,该系统使观众平均停留时间从 12 分钟提升至 38 分钟,文物认知度测试得分提高 41%。

 

构建数字文化生态共同体
论坛发布的《全球智慧文旅发展白皮书》指出,AI 正推动文化传播从 “单向输出” 转向 “共创共享”。腾讯与哈佛大学联合开发的 “丝路数字孪生” 平台,允许全球开发者基于敦煌壁画元素创作数字艺术品,已吸引 72 国艺术家提交 2.3 万件作品。其中,法国设计师的 AI 生成动画《飞天与蒙娜丽莎》,通过风格迁移技术实现中西艺术的创造性融合,在社交媒体获得 1.2 亿次播放。

 
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“AI 文化遗产保护者” 计划,该项目通过众包模式,动员全球网民参与文化遗产修复。用户只需完成简单的 AI 训练任务,即可获得虚拟修复工具,参与如吴哥窟浮雕、复活节岛石像等濒危文物的数字修复。目前注册用户已突破 500 万,累计贡献有效修复建议 127 万条。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您的赞美是我们持续创作/分享的动力,欢迎点赞/分享/关注。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