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海董事长刘扬伟确认英伟达 GB200 量产在即

2025 年 3 月 14 日,鸿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在年度法人说明会上披露关键进展:英伟达下一代 AI 服务器 GB200 的良率已突破量产阈值,经过半年多的工艺优化,这款集成数百个精密组件的复杂系统已进入稳定生产阶段,未来几个季度出货计划明确。这一表态直接回应了市场对 GB200 量产进度的关切,也为英伟达即将召开的 GTC 大会预热。

图片[1]-鸿海董事长刘扬伟确认英伟达 GB200 量产在即-牛仔AI

从技术阵痛到量产突破:半年攻克三大挑战

作为英伟达面向超大规模 AI 训练的旗舰产品,GB200 采用全新 B100 芯片与高速互联架构,其系统集成复杂度较上一代 A100 服务器提升 40%。刘扬伟在会上坦言,初期生产曾因多组件协同测试、散热模块精度控制、板级信号完整性等问题遭遇良率瓶颈。鸿海团队通过建立「数据驱动的闭环优化」机制,累计迭代 12 版测试流程,最终将关键工序良率从 72% 提升至 94%,达到消费电子级量产标准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鸿海的垂直整合能力成为破局关键。依托旗下夏普的精密显示技术、鸿准的半导体封装工艺,以及 Foxconn Industrial Internet 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GB200 实现了从芯片贴装到系统测试的全链路自主可控。这种「硬件 + 软件 + 制造」的深度协同,正是英伟达选择鸿海作为首发代工伙伴的核心考量。

刘扬伟的半导体棋局:从代工到技术共研

此次量产突破,亦折射出刘扬伟主导下鸿海的战略转型。这位拥有 30 年半导体经验的管理者,自 2019 年掌舵以来,持续推动集团从「制造服务商」向「技术合作伙伴」升级。在 GB200 项目中,鸿海不仅承担代工,更深度参与架构设计 —— 其工程师团队早在 2024 年 Q2 就介入芯片与主板的协同优化,提前锁定下一代 B200 的联合开发资格。

「AI 服务器的准入门槛,在于能否同步理解芯片语言与制造逻辑。」刘扬伟在会上强调,鸿海今年将正式进军 AI 专用芯片(ASIC)设计领域,依托台湾、深圳两地的研发中心,为客户提供从算法模型到量产芯片的一站式服务。这一布局与其电动汽车业务形成呼应:Model C 电动 SUV 将于 Q4 北美量产,而中东车企的智能座舱项目,正是基于鸿海自研的边缘计算芯片。

行业影响:英伟达算力供给再提速

GB200 的量产节点,正值全球 AI 算力争夺战白热化。根据 TrendForce 数据,2025 年全球 AI 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达 850 亿美元,英伟达凭借 B100/GH200 系列占据 78% 份额。随着鸿海量产爬坡,英伟达有望缓解此前因 H200 供应紧张导致的订单积压 —— 尤其是 OpenAI、Meta 等头部客户的下一代大模型训练需求。

华尔街对此反应积极,英伟达股价在消息公布后次日上涨 5.27%,创 3 月新高。分析师指出,GB200 的良率突破,不仅验证鸿海的技术攻坚能力,更标志着 AI 硬件供应链从「实验室验证」向「工业化复制」的关键跨越。正如刘扬伟所言:「当行业在讨论软件定义一切时,我们选择用制造定义可靠。」这种「软硬兼修」的能力,或许正是鸿海在 AI 代工赛道的核心壁垒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您的赞美是我们持续创作/分享的动力,欢迎点赞/分享/关注。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