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 AI 沦为骚扰武器:3・15 晚会揭开日呼 10 万通的电话黑产

“喂,我们是 XX 口腔,最近有免费洗牙…” 上海市民陈女士第 7 次挂断同类电话时,终于意识到对方是 AI—— 无论她如何打断,机械女声仍按脚本推进,甚至能模仿真人的 “热情” 语调。2025 年 3 月 15 日,央视 3・15 晚会揭露的黑产链条,让无数人手机里的 “智能骚扰” 露出真面目:成都某科技公司的后台数据跳动,一台 AI 机器人正以每秒 3 通的速度拨打,单日呼出量突破 10 万通。

图片[1]-当 AI 沦为骚扰武器:3・15 晚会揭开日呼 10 万通的电话黑产-牛仔AI

伪装的 “人机对话”:从话术库到情绪陷阱

在被曝光的智优擎公司,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某口腔医院的 AI 外呼系统。屏幕上的话术树布满分支:当用户说 “没时间”,机器人自动切换 “周末特惠”;若提到 “价格高”,立即推送 “老客户专享券”。这些由真人录音合成的语音,经声纹优化后难辨真伪,配合 24 小时不间断拨打,单台设备年拨打量超 300 万通,成本仅万元左右。

“我们的 AI 在前期筛选时,比真人更懂 ‘ 察言观色 ‘。” 某外呼公司负责人演示时透露,系统通过关键词触发机制,能在 3 轮对话内判断用户意向,将 “潜在客户” 自动标记推送。这种精准度让医疗、教育、金融等行业趋之若鹜,某培训机构负责人坦言:”机器人一天的工作量,相当于 10 个人工坐席,成本还不到 1/5。”

虚拟号码的 “隐身术”:从 “小号” 到监管盲区

黑产的另一重铠甲是虚拟运营商的 “小号”。170、165 开头的 11 位号码无需实名,通过 “号码池” 技术可自动匹配属地 —— 上海用户接到的电话,显示的可能是本地某商铺号码。”我们每周更换号码段,投诉封号了就换一批。” 淘金你我公司工作人员透露,配合 “双向回呼” 技术,外呼记录被伪装成接听记录,运营商监测系统形同虚设。

更隐蔽的是数据获取链。部分公司通过爬虫技术抓取短视频评论、公众号粉丝信息,甚至接入运营商大数据,将用户浏览记录、消费习惯转化为 “精准标签”。某获客软件宣称 “日处理 100 亿条数据”,将宝妈、股民等群体明码标价,成为外呼公司的 “弹药库”。

法律红线与监管博弈:每分钟 500 万分钟的 “灰色生意”

《民法典》第 1033 条明确禁止未经同意的电话骚扰,但黑产早已形成 “抗打击” 机制。飞鸽传书等公司与虚拟运营商 “深度合作”,通过 “内部申诉” 消化投诉,被罚金额仅占营收零头。据曝光数据,某涉事企业月语音通话量高达 500 万分钟,客户覆盖知名电商、保险机构,而其参保人数仅 2 人,显现出 “轻资产、高流转” 的黑产特征。

晚会播出后,上海、成都等地市场监管部门连夜进驻涉事企业。工信部同步启动专项整治,关停涉事线路,要求互联网平台清理外呼软件广告。被点名的销氪科技宣布全面自查,微盟集团成立调查组,一场行业地震正在发酵。

技术向善的反思:当 AI 突破伦理边界

“AI 不该成为骚扰工具。” 中国信通院专家指出,当前外呼机器人的技术滥用,暴露了三大监管漏洞:虚拟运营商实名审核流于形式、AI 语音合成缺乏备案机制、数据获取边界模糊。而消费者端,尽管手机管家已能拦截部分号码,但虚拟号段的高频变换,让普通用户防不胜防。

这场由 3・15 引爆的 “人机之战”,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:当技术迭代超越伦理约束,如何构建 AI 应用的 “合规边界”?随着工信部 “断卡行动 2.0” 的推进,或许我们终将告别那些 “比真人更执着” 的骚扰电话,但留给行业的警示,远不止于封号关停 —— 技术的温度,从来不在代码里,而在使用它的人心之中。

(本文基于 2025 年 3・15 晚会调查及涉事企业公开信息,部分细节经场景化重构)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您的赞美是我们持续创作/分享的动力,欢迎点赞/分享/关注。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