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苹果 Vision Pro 与 Meta Ray-Ban 智能眼镜掀起市场热潮的背景下,谷歌正以技术收购与生态重构为核心策略,悄然重启搁置十余年的 AI 眼镜赛道。2025 年 3 月,谷歌宣布以 1.15 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眼动追踪技术公司 AdHawk Microsystems,结合此前收购的 HTC XR 部门技术资产,标志着这家科技巨头对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战略回归。
此次收购的核心标的 AdHawk,以微机电(MEMS)技术为基础开发低功耗眼动追踪解决方案,其核心组件可通过红外光束扫描瞳孔与角膜,实现毫秒级响应且功耗仅为传统摄像头方案的 1/5。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早期智能眼镜续航短、交互延迟的痛点,为谷歌新一代 AI 眼镜提供了关键底层支撑。
谷歌将 AdHawk 技术深度整合至 Android XR 平台,配合此前发布的 Gemini 大模型与 Project Astra 实时交互系统,构建起 “眼动追踪 + 语音识别 + 视觉分析” 的多模态交互体系。据内部演示,用户通过眨眼或眼球运动即可触发翻译、导航等功能,结合 Gemini 的实时数据分析能力,实现 “所见即所求” 的沉浸式体验。
谷歌的回归并非单打独斗。通过开放 Android XR 技术标准,其联合三星、雷鸟、Rokid 等厂商构建智能眼镜生态联盟。三星基于该平台开发的 Project Moohan 头显已进入量产阶段,Rokid 则计划推出集成多模态大模型的消费级眼镜,而雷鸟等厂商正加速适配本地化 AI 服务。
在国内市场,蚂蚁集团、小米等企业的跟进形成差异化竞争。小米新款 AI 眼镜搭载国产大模型,支持实时翻译与物体识别;蚂蚁集团则瞄准 B 端场景,开发金融风控专用智能眼镜。这种 “谷歌技术 + 本土创新” 的模式,既降低了中小厂商的技术门槛,又推动了应用场景的快速落地。
尽管技术成熟度较十年前显著提升,但谷歌仍需跨越多重障碍。早期 Google Glass 因隐私争议、续航不足与应用匮乏折戟,如今类似问题依然存在。欧盟《数字服务法》要求智能眼镜必须明确标注 AI 身份并设置数据删除机制,而消费者调研显示,63% 的用户担忧眼球追踪数据滥用风险。
硬件层面,佩戴舒适度与工业设计仍是关键。谷歌新一代原型机采用碳纤维框架与柔性屏技术,重量控制在 55 克以内,但散热与续航平衡仍需优化。行业分析师指出,AI 眼镜要实现大规模普及,需在价格(控制在 500 美元以下)、性能(720p 显示 + 12 小时续航)与生态(百万级应用适配)三方面取得突破。
暂无评论内容